标准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张振认为,“十四五”期间,针对北方耕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南方耕地土壤酸化贫瘠化、耕地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要重点开展退化耕地治理,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地区和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为重点,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说,按照规划,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截至2020年全国已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意味着今明两年每年需要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做到数量和质量并重,既要注重提高新建项目质量,又要有序推进已建项目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布局,聚焦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区域,优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谢长伟介绍,今年国家下达河南7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分解下达到市、县。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4月底前全省大部分项目可开工建设。河南探索形成了多元筹资机制,指导市县政府发行债券、整合涉农资金、先建后补、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项目建设。2020年至2021年3月,共落实省级财政配套资金49亿元,使用政府债券12亿元,使用政策性银行贷款4.3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440多万元,整合涉农资金2.65亿元、电力部门投入资金9.8亿元。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加强工程建后管护十分重要。此前,一些地方重建设、轻管护,不能有效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效益发挥,导致许多建好的工程使用年限降低。业内认为,要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加快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分工的管护制度。规范农田设施竣工验收、资产移交和管护利用,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